全球視角下
2022年以來,出海成為中國鋰電產業鏈的主旋律之一。包括寧德時代、國軒高科、億緯鋰能、遠景動力、蜂巢能源等中國頭部電池企業相繼宣布在海外部署本地化產能。
在此背景下,裝備企業如何緊跟行業發展步伐,為電池企業“打好輔助”,進行持續、穩定、高質量的設備供應,滿足海外市場產能需求,是裝備企業必須要直面的命題。
11月14日,由高工鋰電、高工產業研究院主辦,海目星作為協辦單位的“千軍萬馬新動力,中國引領全世界-2022高工鋰電年會”在深圳前海華僑城JW萬豪酒店盛大啟幕,海目星激光董事長趙盛宇博士現場向大家帶來了主題為“裝備企業的‘新能源+’戰略”的演講。
會上,趙董立足新能源、新行業、新市場的嶄新未來,從企業出海面臨的挑戰、賦能企業出海的技術路徑以及建議等三大主題進行講解介紹。

鋰電出海 挑戰重重
趙董表示,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的不僅是簡單的提升產品質量、降低生產成本問題。更重要的是,受逆全球化思潮和“后疫情時代”經濟保守主義等不確定因素影響,中國企業出海之路面臨管理變量的同時,更面臨技術要求、品質要求、成本費用、法律法規、政治環境、人才引進等挑戰。
目前來看,國內整個產線的標準化、穩定性、OEE等,仍處于不斷摸索和嘗試的階段。在此背景下,設備企業在出海時要走得更扎實、更穩健,不能是盲目地海外擴張,而是要立足硬核科技“穩健出海”,可謂打鐵還需自身硬,強大的技術優勢將成為裝備企業出海的堅實后盾。
打造硬核科技利器 鋒芒嶄露
作為領先出海的智能裝備企業,海目星以“光”打開鋰電海外版圖。海目星擁有全球領先的激光制片技術,激光制片設備專利布局達103項,是美國頭部新能源車企量產線唯一中國設備供應商,也是首家把激光制片技術應用于4680圓柱量產落地的企業,量產速度突破120m/min,無論在切割精度以及穩定性等產品指標上,都在世界前列水平。
同時,海目星的創新激光表面處理技術,以多工位的寬幅激光處理工藝,攻克了3C消費類電池充放電效率、增容的行業痛點,斬獲韓國頭部客戶訂單,彰顯了海目星強大的激光技術延展實力,不斷拓展激光新的應用領域。

“ 新能源 + ”戰略,多領域開花
趙董分享道,“新能源+”加的是出海,加的是產品技術,“新能源+”代表的是新能源、新行業、新市場。海目星激光不僅在鋰電裝備的出海上做加法,同時也在光伏 、氫能電堆領域做加法。
當前,中國鋰電產業的高速發展,帶動了中國裝備企業不斷迭代。中國裝備企業逐漸跟上海外裝備水平,在鋰電池、光伏、新興顯示領域已有超越之勢。乘東風而上,海目星仍將持續加大技術創造力,敏銳地捕捉市場機遇,以強大的技術壁壘和工藝創新能力,牢固構建更為安全、更為強大的企業“護城河”。
眾行致遠,揚帆遠航!面向未來,全球碳中和趨勢確定,海外市場成兵家必爭之地。近兩三年將是中國鋰電產業鏈走向全球的關鍵時期,這是中國第一次以產業鏈形式走向全球市場的歷史性機遇,海目星需要與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合作,以高質量的產品服務全球客戶,賦能鋰電行業行穩致遠。
THE END